在日前的复旦大学讲座上,他将《哪吒2》的票房视作“额外的奖赏”,而非其战利品。听上去像客套话,但结合过往一个季度,他低调到在社交媒体和现实世界里几近“消失”,这或许就是他当下的自我警醒。
2014年,娱乐栏目制作与广告仍为光线贡献着近40%的营收。但王长田在2015年一开年,就宣布全面停止电视节目制作。
电视台的账期已经从2010年的100天延长至2015年的220天。另外,网络视频平台井喷,行业“卷度”大幅提升,2012年之后涌现的《中国好声音》《奔跑吧兄弟》《我是歌手》等综艺节目,单集制作成本已逼近亿元。而光线2013年栏目制作与广告业务总营业成本仅1.75亿元,且需分配给10余个电视栏目。
原本的“非主流”赛道被卷入资本,还是不是好生意?王长田在行业里众所周知的“精打细算”、扣预算,以及小成本制作的策略,是否还能保留“娱乐之王”的座席?
竞争之下,2014年光线在栏目制作与广告业务上的毛利率锐减37%,至10%。王长田似乎很果断,他并没有对外复盘过当时的状态,但“放弃”一个还有双位数毛利的业务,至少在行业里不是常态。
之后发生的事情众所周知,光线全面进入电影赛道。此前的“铺垫”是光线已经成了国内头部的电影发行公司,王长田依旧把“苦活累活”做到了极致。他大量学习零售品牌销售渠道搭建与地推的方法论,“嫁接”到光线身上,在全国各地堆人力,琢磨出了一套自己的打法,让光线在电影发行领域快速登上第一。
但他依旧不踏实。从2015开始,光线经历了三年大规模裁员。在砍掉综艺业务之后,他把跟优酷、爱奇艺对打的先看网也停掉了。
外界看不懂,媒体质疑这么缺钱,光线是不是要“挂”了?
但很快,他就出招了。2016年,光线以23.83亿元现金和价值23.99亿元人民币的光线传媒股票,收购了猫眼电影57.4%的股权,成为其控股股东。
此时,行业才反应过来他是在谋一次转型,付出的“代价”就是精兵简政,从而在那个疯狂投资的周期里,保住现金流。
2011年,光线地面院线发行团队分布在全国60个城市,覆盖了85%以上的影院。但线上售票占比从2012年开始飙升,从8%升到了2015年的45%。虽然市场规模在急速扩张,但线上线下市场份额比例的掉转,已不可逆。
王长田早就看懂了,但谁都没想到这个被行业认为该被颠覆掉的传统玩家,竟然敢于孤注一掷。他说,“院线不是完全不可替代的,即使卖票,票务平台出票量达到80%,如果一家影院失去票务平台的支撑,相当于失去了80%的市场份额。”这次收购,也基本宣告了电影发行战争的结束。
光线进入电影投资领域并不难理解,在国内拥有绝对的发行渠道优势,王长田不可能不觊觎市场规模更大的上游电影市场。而且从长远来看,资源禀赋更多的电影公司,在与渠道商的谈判中,优势会越来越大,甚至自己主导发行。
他的策略很明确——以小博大,且他的运气不错。2012年主投资、主发行的《泰囧》,以3000万元成本搏取超过12亿元的票房创造纪录,很快就跑通了路径。
此时,王长田对光线的商业模式已经有了一定概念。虽然现在光线在动画电影领域成为绝对王者,但回到2015年成立彩条屋影业时,他并没有在这个业务上注入多少资源。
他有一个很著名的言论,对于新业务“只能先咬一口试试,好吃了再吃第二口、第三口,不好吃了就吐出去”。他也在之后复盘过光线进入动画电影的动机:美国动画电影占票房15%~20%,而中国不足5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