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看/眼前漆黑一片/什么也看不到/也不是/天亮后便会很美的。”
这一段出自电影《喜剧之王》的对白,让十几岁的周游印象深刻——那时的他尚未成为一名演员,和很多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一样,正处在人生中“天黑”、迷茫和充满不确定性的时间节点,直到迎来被一束光照亮的时刻。
2013年8月,周游在社交平台上打下这样一句话:“希望未来能在电影院看到自己的作品。”2014年大年初十,他更新了几张照片,画面中是正在飘雪的北京车道,一个戴着红色耳机线的男孩和行李箱伫立原地:“北京,我来了!”
如果打开演员周游的履历,你会发现这条道路其实不算顺遂:从初出茅庐的青年演员,到入围戛纳、柏林国际电影节,周游的演艺生涯经历过书模、话剧群演、灯光助理、广告演员等不同的阶段,巅峰时期拍摄了上百条广告——也许在记住他的名字之前,你就已经先看过了他的表演。
从什么时刻开始,他坚定了自己的表演之路?不如来听听周游本人的答案——本次,NOWNESS携手设计师手袋品牌GROTTO个乐共同呈现「So GROTTO」Vol.6,我们与演员周游一同踏上属于他的旅程。
*「So GROTTO」是GROTTO推出的人物栏目,我们试图打造一个对话的空间,邀请不同领域的朋友透过镜头与声音,听见故事、触发共鸣,探寻多维度的人生面向与自由。
对周游来说,表演的道路并非一蹴而就。他不是科班出身的学生,也没有从小熏陶的环境,但这些都不影响他成为一名好演员——事实上,他觉得“每个人在小时候都有一种表演的本能”。
他回想起学生时期,人们在不同语境下的状态切换,天然包含了一定的表演性:每个人在父母面前是一个形状、在老师面前是一个形状、在同学面前又是一个形状,“比如老师要请家长,你肯定会表演一种楚楚可怜、或者祈求不要找家长的状态”。
周游从小就养成了观察人与事的习惯,他喜欢通过别人的动势、眼神去判断一个事物的本质。这种细腻的直觉和感受有时会用来判断家人的一举一动,但当成长过程中有一些摩擦和讨论时,家人往往会用笼统的“你太敏感了”简单带过。
这种“敏感”也许带有一定的遗传基因:周游的父亲是影迷,在港产电影活跃的千禧年初,他经常带着周游去电影院看成龙的动作片,也会在中央六台的电影频道看《拯救大兵瑞恩》这样的美国大片——周游记得每次看完电影后,父亲总会和他一起分析角色或剧情、让他输出自己的情绪和感受,“当时的感受力很强,比如说看战争片的时候,我也会有同样的压抑和破碎感”。
这种曾经让自己“格格不入”的天赋,在长大后终于发挥了它的作用——演员这份职业,恰恰需要他有足够的敏感和细腻、去看到事物的本质和背后的情绪。
17岁的时候,周游被饶雪漫选中,担任了《左耳》《沙漏》等原著的书模——尽管只是拍摄静态的平面,但因为需要演绎书中的内容和剧情,他懵懂地意识到,自己所要做的不仅仅是站在某个地方、而是要调动自己的情绪、产生具象的表达和状态切换,这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表演的种子。
在此之后,他发现北京的影视行业资源和工作机会更多,也通过朋友的介绍到北影厂的话剧团做群演,同时帮忙搬道具、化妆、陪大家排练,这样过了两三个月,“其实也慢慢学习到了演员所需要的基本功,比如说话声音要洪亮等等”。
初入行的几年里,周游逐步摸索出自己的门道,一点一点接近“真正的表演”。他想起前几年流行拍1分钟的短剧情广告,像是一个完整的小作品,自己也会学着往里面添加思考,“比如剧本介绍角色是一个白领,我就会穿着一套西装过去,思考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,在那个空间会做什么,需要带上什么道具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