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我和几位参与过字幕组工作的朋友聊了聊,了解了字幕组是如何运作的、他们为何坚持做这些事,以及曾经字幕组神仙打架的互联网时期。
在这里,我们讨论的,是那些参与字幕组制作的人,而非后期部分商业组织借助这种文化盈利的行为。我们不避讳谈及字幕组文化涉及的版权争议,也无意粉饰这一部分。
我只是很怀念那个互联网仍让我们感到兴奋的时候,字幕组的名字在片头和片尾冒出来,不太起眼,却有始有终地贯穿了我们的青春。
那时候,我们把“兴趣”和“喜好”看得高于一切。
许多人的青春时间都是被字幕组的内容占据的。
@王小犀 一直在追 @我自己的工作间 字幕组(绰号“绿组”)的节目,掐指一算,时间横跨高中和大学本科。
@灵石公子 追“三贱客”(原英国BBC电视台出品的一档汽车节目《Top Gear》的三位主持人)的节目,刷完几遍之后觉得不够看,她顺藤摸瓜搜到绿组,又看了许多其他的作品。
那时候,字幕组给人的印象是,太厉害了。各大字幕组,都在神仙打架。
@铁腕 的大学时期是看着字幕组过来的。那时候,字幕组对她来说是个遥不可及的存在。后来她学西班牙语,避开了英语赛道,成功加入了一个小语种的字幕组。
字幕组带给人的东西,也令人大开眼界。
@王小犀 对汽车感兴趣,从小学就开始看“三贱客”的节目。看了节目,他第一次意识到:原来汽车可以这么快,这么美,甚至可以是一件艺术品。
所以当有机会加入字幕组时,是不带犹豫的。那时,许多人还有一种时间上的闲散。
@Ellen 是在刚上大学不久加入字幕组的。除了上课之外,她无所事事。
@灵石公子 加入字幕组时, 她刚转行,不用坐班。看到字幕组发动态招人,立刻加入进来。
@王小犀 加入字幕组时,是在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结束。他终于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。
许多字幕组的开始,也很简单,因为兴趣。
对于他们来说,好的东西,自己要立刻看到。分享给别人,也是顺便的事。
做《冰与火之歌》的衣柜字幕组,是一群等不及的原著党。嫌译者翻译得太慢了。资源出来,立刻给翻译了。
绿组的创始人@非,最早做搬运和翻译是为了方便自己整理资源,顺手做成了合集分享出去,得到了很好的反响。
除了制作固定的兴趣领域的片子以外,有些字幕组会挑片子翻。
标准很高,又很简单:“烂片是没有翻译接的。”
@Ellen 从不翻热门电影,爱挑一些小众的电影。有一次她胡乱选片,挑到一部弗朗索瓦·欧容的电影。一边翻一边忍不住感叹:“这个片子怎么这么好看。”在翻译过程,发现一部好电影也是件很开心的事。
那些年,我们看到的片子,都经过字幕组的严选。制作精良,有审美、有门槛。
比起电视,字幕组才是我们青春里的互联网频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