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果推出《演员合作计划》,确认演员分账制,在行业内引发强烈关注,其核心内容主要是鼓励演员及演员机构纷纷参与平台,成为专业资源匹配的其中环节,进而享受各种激励政策。同时也对应为演员及演员合作机构匹配相应资源,成为事实上的“资源调度者”——
通过释放上游项目,在一个周期内形成“项目展示——演员(机构)匹配推荐——项目完成——可支配利润空间共享”这一全态生产链。
每年源源不断供给短剧行业的演员成分较为复杂,从2021年短剧初兴时任用的各种传统影视行业的边缘人,到荤素不忌给钱就拍的高端“群演”,再到从网红主播赛道中想要跨界发展的“达人”。彼时因短剧市场尚未成熟,观众对这一新兴产品多抱有猎奇心态。因此短剧演员在演技、外形等方面的“品相”不仅不为观众挑剔,甚至还会成为一种噱头。
而在2023年之后,一切都在发生变化。
大量因种种原因被已形成“圈层”的传统影视剧行业排除在外的新老演员,尤其是艺术类院校毕业的新鲜人们,无论从现实生活还是事业发展考量,他(她)们必须在新赛道上立足,对于这些内娱眼中的“冗余”演员而言,拍短剧不是过渡,而是归途。
好在2023年依然是个野蛮生长的短剧井喷时代,碎片化体验与情绪价值输出成为短剧风靡全国乃至出海的特点,尽管人们时常看到有一些短剧会因为内容和价值观问题被下架,但庞大的生产基数和用不完的演员们让这些行业“耗材”可以忽略不计。
最重要的是——
2023年开始,大家终于意识到拍短剧能赚钱。
至少对于演员来说,出几部爆款短剧不是没有可能。
到了2024年,短剧演员也不再是他(她)自我介绍时的尴尬无奈,当年上百亿的市场规模与文化辐射效应,真正让这批较早进入短剧赛道的演员们成为文化“新贵”。
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李柯以、马秋元、许梦圆、余茵、徐艺真、赵佳、王小忆、韩雨彤等大多都在那两年深耕短剧领域,凭借多部热门短剧出圈。短剧初兴时主流创作向的女频故事,也让她们大多有了向上提升的空间。
对于像红果这种行业头部平台来说,它想搭建资源管理平台,首要解决的问题是“信任度”,即《演员合作计划》中的“分账”配比,平台与演员、平台与演员机构、平台与“素人”演员、平台与“成熟”演员等的分账标准是什么?划定“成熟演员”的标准又是什么?
如果大家都入驻后,如何保证演员能持续接到短剧拍摄通告?个体演员和归属演员机构的演员在分账比例上是否会有不同?
最重要的是,“入驻”对于演员和演员机构来说,是否意味着签下一份“卖身契”?在签约规定的周期内如何划分各自权利和义务?
演员和演员机构这类的中游问题解决了,是否还要掉头和上游创投环节主张一个分账比例,以确保各个环节上(红果自身就是下游产品出口)衔接时不会出现分配矛盾?
其中“成熟演员”和“演员机构”或许也可以理解为在现有的具备代表作品的短剧演员之外,一些其他新进入短剧领域的知名演员与经纪团队,如霍建华、刘晓庆、舒畅等,他们对于上游创投而言,是否意味着在片酬方面与现在的短剧演员有所区别?即投入成本会增加的假设情况下,分配比例或许会以子合同形式出现?
事实上,无论什么样的演员拍短剧,对行业整体品质的提升都有一定帮助,在今年还没有出现大规模传统影视演员“跨界”前,一些短剧行业公司就已经着手签约新人作为自身的艺人资源储备,同样基于“信任度”和“可控性”的发展考量。
对于演员来说,无论拍谁的戏都一样,如果自身也有品控意识,势必也会对平台分配的项目加以审视和判断,并非给到就拍。如果平台方对接的资源让演员和演员机构不满意,是否又意味着违约?
演员机构可能会先舍弃演员对作品的诉求,先与平台达成共识。而“成熟演员”,尤其是个体演员能否满意?全看其对职业规划的态度。尤其是在“分账”模式不清晰的情况下,要解决这些问题,红果还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谈判过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