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巴比伦》(Babylon)是由达米恩・查泽雷执导,布拉德・皮特、玛格特・罗比、迭戈・卡尔瓦等主演的史诗级剧情片,于 2022 年 12 月在北美上映,聚焦 20 世纪 20 年代好莱坞从默片时代向有声电影时代过渡的动荡时期,以极致的视听风格展现了电影工业早期的疯狂、野心与梦想的幻灭。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这部作品:
一、剧情核心:时代洪流中的梦想与陨落
影片以 1920 年代的洛杉矶为背景,通过三位核心人物的命运交织,勾勒出好莱坞转型期的众生相:
- 内莉・拉罗伊(玛格特・罗比 饰):一个来自底层、充满野性与天赋的女演员,怀揣明星梦闯入好莱坞,凭借在默片时代的惊艳表现迅速崛起,但在有声电影时代因口音、仪态等问题逐渐被行业淘汰,最终在酒精与绝望中走向毁灭。
- 曼尼・托雷斯(迭戈・卡尔瓦 饰):墨西哥移民,从打杂的 “场务” 起步,凭借聪明与野心成为电影制片人,见证并参与了好莱坞的黄金时代,但在行业规则与人性欲望的碾压下,最终失去一切。
- 杰克・康拉德(布拉德・皮特 饰):默片时代的超级巨星,风度翩翩却沉迷酒精与派对,随着有声电影的到来,他的表演风格不再被市场接受,事业滑坡、婚姻破裂,最终在孤独中结束生命。
此外,影片还刻画了黑人小号手西德尼、华裔女导演朱菲等配角,他们在种族歧视、性别偏见的环境中挣扎,进一步揭露了好莱坞光鲜外表下的残酷现实。
二、风格与主题:疯狂的视听盛宴与时代隐喻
1. 极致的 “疯狂” 美学
达米恩・查泽雷延续了《爱乐之城》《爆裂鼓手》中对 “极致热爱与毁灭” 的探讨,并用更奔放的镜头语言呈现好莱坞早期的荒诞:
- 开场派对戏:长达 30 分钟的狂欢场景堪称 “视觉轰炸”—— 裸体、毒品、酒精、失控的大象、混乱的性爱与暴力,用粗粝的画面还原了默片时代好莱坞 “法外之地” 般的无序与放纵,奠定了影片 “疯狂” 的基调。
- 默片拍摄现场:烈日下的沙漠片场、一镜到底的战争戏、演员为抢镜头的撕扯,展现了早期电影制作的原始与野蛮,对比后期有声电影片场的精密、压抑,形成强烈反差。
2. 主题内核:梦想与代价的辩证
影片通过人物的兴衰,探讨了几个核心命题:
- 时代转型的阵痛:默片到有声片的技术革命,不仅是艺术形式的改变,更是行业规则的颠覆 —— 口音、阶级、资本开始成为筛选演员的标准,天赋与努力在时代浪潮面前显得脆弱不堪。
- 野心与异化:好莱坞既是造梦工厂,也是吞噬人性的漩涡。内莉的野性被磨平,曼尼的初心被权力腐蚀,杰克的骄傲被时代击碎,最终所有人都成为 “电影工业” 祭品。
- 电影的永恒性:尽管充满毁灭与遗憾,影片结尾仍用一段跨越百年的电影混剪(从默片到彩色片、从动画到科幻片)传递对电影艺术的敬畏 —— 个体终将消逝,但电影承载的梦想与情感会永远留存。
三、争议与评价:两极分化的口碑
1. 赞誉之声
- 视听成就:影片的摄影、剪辑、配乐(贾斯汀・赫维兹作曲)极具冲击力,复古的色调与快节奏剪辑精准还原了时代氛围,获第 95 届奥斯卡最佳配乐、最佳艺术指导等 5 项提名。
- 演员表演:玛格特・罗比将内莉的野性与脆弱演绎得极具爆发力,布拉德・皮特则用松弛的演技诠释了巨星陨落的无奈,迭戈・卡尔瓦作为新人撑起了贯穿全片的 “观察者” 视角。
2. 争议焦点
- 尺度与叙事:大量裸露、暴力场景和长达 3 小时的片长引发争议,部分观众认为 “过度堆砌感官刺激”,叙事松散且人物动机单薄(如内莉的堕落缺乏细腻铺垫)。
- 历史还原度:影片对好莱坞早期的 “黑暗” 描写被质疑 “刻意抹黑”,有影评人认为其忽略了默片时代的艺术价值,过度放大了行业的负面元素。
- 情感共鸣不足:极致的疯狂与荒诞让部分观众难以代入角色命运,被批评为 “形式大于内容”,更像一场导演的 “自我狂欢”。